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Scan me!

开题报告:《“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实施的创新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01 14:55:15 浏览次数: 【字体:

 

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实施的创新研究》

课 题 批 准 号   “十四·五”Sjh【0366】                               

课  题  类  别        (重点课题)              

专  业  方  向              德育                          

课 题 负 责 人           沈菊芹                     

单  位  名  称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江苏省教育学会二O一七年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问题的提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随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政策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表明我国已经总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和育人格局。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一个需要整合一线教育实践并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全新领域,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方向,是未来中国教育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之一。

研究意义:

朝前路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培养具有“广博知识 优雅行为 思辨能力 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少年。追求的正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全人”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本课题正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由这种强烈的时代召唤和现实问题驱使,着力研究如何打通“五育”的内在联系,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探索五育融合的途径和实践,推动教师创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五育综合协同育人的功效,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多样化个性发展,真正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时代新人。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五育融合:“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它们是一个整体,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实现“五育”的真正渗透,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各方面理念、知识的渗透,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贯通整合 ,这是最高层次的融合,也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着力达成的目的。

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探索五育融合的创新型课程教学,研究学科课程、节日、社团、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拓展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推进学校五育融合综合评价改革,探索数字化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充分展现个性的完整的“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研究现状:

在五育融合实践领域,已有了一些典型经验。上海金山区以“融合育人”,从回归融合之本、开拓融合之径、汇聚融合之力、提升融合之能四个方面打造区域教育的“新样态”;杭州市上城区则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构建动态的学习模式,推动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全面开放共享的复合式学习空间的教育理念;重庆市北碚区则通过全息育人学科、全息课程的方式,建构出了北碚“五育融合”的范式。

华东师大基教所吴遵民教授回顾了蔡元培最早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具体主张,分析了其对当下“五育融合”的启示。吴遵民指出,“五育融合”存在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难点是需要寻找一个契合点,把原先分离的、割裂的教育形态,通过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

国外研究现状:

欧盟(EU)于2005年提出了8项核心素养,包括母语素养、外语素养、数学素养和基本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等,不仅是整体涵盖,更是综合融通了“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内容。  

美国中小学倡导“博雅教育”,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也正是我们提倡的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

日本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主张培养“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或“全人格的教育”,亦是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人教育包括:“学问” “道德” “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分别指向“真、善、美、圣、健”等五大价值取向。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假设和重点难点

研究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化学校课程五育融合的价值与内涵认识,梳理五育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校课程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和策略研究,推动学校学科融合、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的教学方式变革,全科视角,全域培养、全程经历,形成“五育融合”的教学经验模式,打造“五育融合”育人新生态。

3.通过校本特色课程“五育融合”的路径和实践研究,形成学校“五育”联动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资源保障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多样化个性发展。

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学校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价值与内涵研究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现状调查、政策解读等方式,系统梳理“五育”的个性特点及内在联系,厘清“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

子课题二:单一学科课程五育融合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从单一学科“五育融合”入手,研究德育类课程、智育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劳动类课程学科中融合五育的实践途径及策略,在课程中挖掘“五育融合”价值点,捕捉学生“五育融合”成长点,实现真正的融合课堂。

子课题三:跨学科课程五育融合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研究跨学科PBL项目化学习中融合五育的途径及实践,在课程中挖掘“五育融合”价值点,捕捉学生“五育融合”成长点,实现真正的融合课堂。

子课题四:校本特色课程五育融合的途径和实践研究

通过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研学活动、节日活动等多种校本特色课程,拓展“五育融合”的路径,校内外联动,课内外联动,形成学校“五育”联动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资源保障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研究的重、难点:

1.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操作策略

2.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开发、教师队伍、条件保障多方协同机制

3.“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理论基础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提升对“五育融合”的内涵和价值认识;

二是从国家基础课程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角度,以教材为载体,以主题为导向,以课堂为阵地,打破传统课堂学科之间壁垒分明的局面,统整贯通,探索“五育融合”的途径和经验模式,实现“我中有你们,你中有我们”的融合状态;

三是从学校社团、节日、研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层面,联合社会、家庭和学校资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打通,给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从五育融合视角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推动课程实施。

研究过程:

(一) 准备、申报阶段(202110月—20229月)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广泛学习、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

(二) 实践研究阶段(202210-202312月)

国家基础学科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探究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程实践路径和策略,完善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和资源保障等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基于园区综素评价大数据易加平台,融合学校个性特色评价,“五育融合”综合素质评价村准和举措落地实施,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三) 总结阶段(20241-202410月)

对阶段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编,收集课题研究“五育融合”课程实施论文、项目学习案例、课堂教学案例、视频、照片、学校协作联合育人机制文件等,进行成果展示,邀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理论基础:五育融合的内涵、路径相关文献的梳理中,各学者研究重点倾向于“五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的文献极少,主要有黄济先生的《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田慧生教授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李政涛教授的《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等文献。在“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方面,主要参考了国内与国外的相关论述,如郝志军的《当代国外教育理论》、埃里克·布伦塞尔的《在课堂中整合工程与科学》、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等文献,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念和思路,为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国内外专家的著作、报告、论文、国内外学校五育融合的典型案例经验和做法等,系统搜集和整理五育融合主要理念、基本观点,学习和领会关于五育融合的政策文件精神,为本课课深入研究找到理论支撑和借鉴。

 (二)案例研究法。收集五育融合实施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体现代表性和示范性,为课题组研究提供范本,并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提炼精华,吸取教训,从而进一步优化提升五育融合的实施过程。

  (三)比较研究法。对课题研究前后的一育课堂教学和五育融合课堂教学进行对比研究,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寻找五育融合的实施价值所在,对国外五育融合的实施情况、省内外五育融合的实施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中,给我校的五育融合理论和实施路径提供有价值参考。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基本趋势。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看来,“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即新的“融合理念”;“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维,即系统思维,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挑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今后的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也是“五育融合式”学习;对于教师,意味着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基本功,既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资源,实现“五育融合”的新型教学方式。

可能的创新之处:可能的创新主要在于育人方式的变革。学校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将打破各育之间相互分离、割裂,点状育人的现状,让“五育融合”进学科教学、进活动课程、进真实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生活,提升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以一育引领、活动融合、教材融合等方式全面渗透,全面贯通,积极倡导项目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育人方式创新,提升综合育人价值。

七、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

研究进度

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一)  准备、申报阶段(202110月—20229月)

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文本

2022年10月

(二)  实践研究阶段(202210-202312月)

“五育融合”文献资料

资源库

2022年12月

“五育融合”学科课程教学案例集

专辑

2022年12月

“五育融合”活动课程案例集

专辑

2022年11月

“五育融合”活动现场集锦

视频、照片

2023年11月

(三)  总结阶段(20241-202410月)

“五育融合”学科课程教学案例集

文本

2024年10月

优秀论文

专辑

2024年10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文本文稿

2024年10月

“五育融合”活动课程案例集

专辑

2024年10月

 

八、研究基础、参考文献与保障条件

①研究基础:

课题主持人为学校副校长,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核心成员为名师工作坊成员、学校中层、骨干老师,均有主持和参与省市级重大课题研究的经历,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且对于课堂教学有丰富的经验和创新想法,有时间与能力带领名师工作坊成员和全校老师参与到学校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中。

课题主持人和核心组成员广泛搜集学习了大量的五育融合文献资料、国家政策文件,在学校“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方面有过初步的思考,发表过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对通过“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来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期待。

学校为新改扩建学校,学校“博雅课程”体系已经架构,有着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多元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空间,为各类课程、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②参考文献:

1.汤广全.自由与和谐一蔡元培“五育并举”观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李松林.全面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整合[J].教育教学研究,2019(6).

3.[美]约翰•杜威,刘时工译.学校与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郝志军.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

5.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

6.乔锦忠.补齐劳动教育短板,重构“五育”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18(21)

7.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17

8.潘洪建.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M.济南:山东教育出社,2015

③保障条件:

学校大力支持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在协同育人机制、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平台建设、专辑制作等方面均予以资金的支持、人力和时间的保障。

 

 

 

 

 

 


 


 

 


终审:yangyong1
分享到: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