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李蕾
家国无限意,河山一望中——七下《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能背诵会默写。
2.品读诗歌,领略诗中壮景,明晰诗人情感与志向。
3.对读诗歌,领悟时代背景和诗人境遇对诗作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诗歌是如何描绘壮景,如何抒发豪情的。
【教学难点】
对比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理解时代及经历对诗人作品的巨大影响,指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论诗知人”。
【教学设想】
体验式学习
情景式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仰“望”之歌
家国无限意,河山一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这是驻守边关的将士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这是封建士大夫抵御外侮、建功立业的一片向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这是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腔豪情。那么今天大家一起也来“望”向山河,一起“望岳”,我们可以望见什么?
二、展示课时目标,师生齐读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能背诵会默写。
2.品读诗歌,领略诗中壮景,明晰诗人情感与志向。
3.对读诗歌,领悟时代背景和诗人境遇对诗作的巨大影响。
三、品析诗歌
(一)吟诵品读,感“望”之节律
1.正音、齐读。夫,了,曾,眦
2.品听专家朗诵
3.邀请同学站在讲台,俯瞰同学,诵读《望岳》
4.简单翻译诗歌,通晓诗歌大意:青未了、钟、阴阳、曾云、决眦
5.设疑:泰山不是最高,为啥成为“岱”之“宗”?
释疑:泰山的尊贵与不凡:
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
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历代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
泰山会让每一个在山下嘴硬的孩子满意而归……
6.分析诗句含义:
“阴阳割昏晓”设计:班级胖高个子男生站在凳子上,后边的同学体验“昏晓”。
(二)披文细读,赏“望”中之景
1.向岳而望,诗人望到了什么?
总结:
望见:泰山地域广阔、山势高峻、景色秀美、包罗万象
望见:自己抱负远大、敢攀高峰、俯视群小、自信豪迈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每一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望泰山的?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以“望”字立骨,整首诗首联为远望-山之阔;颔联为近望——山之高、颈联为细望——山之融、尾联为“展望”——人之豪。
3.分析诗歌情感:
情景角度、写景手法
胸怀博大、气象雄伟
(三)对比阅读,析“望”中之理。
1.向春而望,诗人望到了什么?齐读《春望》并分析《春望》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总结:望见了:国家残破、京城荒芜、落花衔泪、孤鸟惊弓、烽火易燃、家书难送、白发乱生、老泪纵横。
2.为什么杜甫的境遇如此悬殊呢?
分析:
盛世:春风十里不如你,
乱世:春风十里皆残局!
知人论世:杜甫的蹭跶人生:
3.通过意象的对比来体会诗歌情感的不同。请比较:两首诗中的“鸟”有何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归结:《望岳》中有“青未了”的广阔,有“阴阳割昏晓”的高峻,它有满满的安全感。
《春望》中是“国破”“烽火”,是朝不保夕,是生死未卜,失去安全感的惊弓之鸟。
4.穿越:两位学生登台表演,一人演青年杜甫(胖胖的男生),一人演中年杜甫(清瘦的男生),他们会交谈什么呢?
交流:
家国的境遇影响个人的境遇,引出时代赋能的话题。
表演者各自朗诵杜甫代表作,相握而别。
四、总结升华:中华民族“凌绝顶,敢攀登”的精神
杜甫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孔子云:“ 登泰山而小天下 ”。
林则徐说:“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毛泽东说:“ 无限风光在险峰 ”。
千百年来,这种“凌绝顶,敢攀登”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君不见量子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在引领世界;
君不见C919大飞机、神舟15号、天宫空间站在俯瞰世界;
君不见水下采油树、多年生水稻、新能源研发在造福世界。
桐一的孩子们,这未来世界是你们的,未来的你们是世界的!
五、布置作业:
群文研读,悟“望”之情怀:
请同学们课下诵读学习杜甫的《登高》与《登岳阳楼》,充分感受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我们在诗歌中走完了杜甫的一生。老年杜甫的境遇怎样呢?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