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07 15:03:08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卢玲玲 方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注重空间尺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要求我们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可见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中区域认知素养是初中地理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研究和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思维方式。区域环境持续发展变化背景下,区域认知教育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教研组以往一线教学经验发现,即使在我国信息化十分通达的区域,初中生依旧普遍存在对区域认知欠缺,阻碍了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以及各学科知识的提升发展,区域认知素养亟待提升。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积极投入的,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进行极大的扩展,从而使学生认知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因此,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研究。学生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基于深度学习发展区域认知素养,从而成为有家国情怀的公民。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基于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搭建“空间—区域”视角,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不断提高区域认知素养。本文在继承前人对区域地理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能力为目的,提出区域地理的要素构成、培养策略,为已有的研究成果补充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深度学习方式。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很多区域性问题,如气象、旅游、环境、导航、资源利用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初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可使学生尽快适应初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参与深度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保证了新课程改革顺利有效的进行。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缘知识和多样知识进行融合整理,再输送给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眼界和思维认知,也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多元功能的广泛发展,为地理教学的发展描绘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3. 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教师根植于地理区域教学,对教师区域教学思维理念、创新能力、引导能力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等有很大帮助。本课题是契合地理学科特色、衔接初高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教师需要根植于地理区域教学之中,本课题研究深度学习理论,并提出可行性的区域认知培养策略,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选择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深度学习下的地理区域认知培养可促进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不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有效学习情境设计者、深入问题提出者,可很大程度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修正个人专业理念。本课题有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我国教师进行基于深度学习模式的区域认知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 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将新思想与原有的认知进行融合,能够在众多思想(知识或概念)间进行联系,并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己有知识,展示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深度学习聚焦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学习者在课堂中主动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加深理解,迁移知识,形成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课堂学习。具体表现为: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积极投入的,是基于理解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活动和认知能力处于高阶层次;学生在众多思想(知识或概念)间进行联系,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具有创造和批判的思维,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将其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知。李云娇认为区域认知要对区域的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等方面进行认识和描述并归纳。刘婷婷从区域认知的内容进行归纳,认为区域能力分为:区域定位能力、区域信息整合能力、区域比较能力、区域联系能力和区域规划能力等五个方面。本课题将区域认知分为区域认识、区域关系、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四个要素;区域认知的培养则从提高区域认识策略、建立区域联系策略、比较区域差异策略、提升区域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

3. 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培养内容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本课题所研究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深度学习,建构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对区域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关于深度学习研究领域现状

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提出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并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此后,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展开,例如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在《深度学习7种有力策略》书中提出了“深度学习路线”教学7步骤: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创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准备与激活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美国五百多所来自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共同进行了深度学习的研究,形成了深度学习的共同体网络。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开展了Study of Deeper Learning:Opportunitities and Outcomes(SDL)的项目研究,项目对象为美国19所采用深度学习教学的学校以及11所没有采用深度学习教学的学校,研究周期为三年(2011-2014),调查分析了不同实验学校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的不同策略与途径,以及这些培养策略与途径带来的学习结果,SDL项目无论在深度学习理论发展还是在实践创新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国内学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点晚,通过知网篇名关键词“深度学习”查找发现,2017年前研究寥寥无几,2017年后我国学者迅速广泛涉及有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影响因素、策略、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黎家厚(2005)认为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的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进行融合,能够在众多思想(知识或概念)间进行联系,并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己有知识,展示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孙智昌(2018)指出“深度学习,就是学习者遵循学习原理,进行理解性和创新性的有效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形成适应和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性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社会的人。”孙银黎(2007)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变量,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使用开放的、活泼的教学方法。王耀慧等(2018)认为课堂提问是对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指出“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提问,促进深度学习,课堂提问应:把握问题建构的关键时机、设计意义联结的提问内容、留出适宜恰当的思考时间、选用及时反馈的理答方式。”通过知网篇名关键词“深度学习地理”查找发现,截止2021年1月7日,知网可查询139条,但绝大多数都是涉及高中地理的深度学习研究,初中地理深度学习研究仅19条。李偏(2016)认为深度学习并非教师教得如何深, 而是学生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已有经验、心智相融合,并且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地理课堂中可构建知识树,促进有效性深度学习。陆宝文(2016)认为地理教学中要实施深度评价的策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更要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赵安冉等(2019)指出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观察应包括以自我导向为基础、关注学习内容的理解认知、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着意学习方法的创新批判以及重视学习成果的迁移运用五个方面。

)国内外关于区域认知研究领域现状

日本在地理教材的编写上很注重培养学生视野的和全球性,在新编《地理教学大纲》提出了中学地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重视对临近区域的认知,在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关注日本地理、世界地理现象,从宽广的视野考察日本国土及世界众多区域的区域特点,培养地理的见解和思路,养成对日本国土及世界众多区域的地理学方面的认识。在我国,从 2001 年开始有关于区域认知的科研成果陆续呈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分为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部分,区域部分将地球表面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袁孝亭教授(2017)在《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中提出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划区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空间”视角来完成。张连彬(2015)在《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中提出“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三个不同方向是构建区域认知素养的二级指标。王向东(2020)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界定了区域地理素养,并引入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方法、研究区域的能力、认识区域的观点等分项对区域地理素养进行划分,引领众多学者对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聂桐彤(2017)认为认知素养可以分级划分,分别是认识区域、发展区域地理综合思维以及增强区域地理实践力。张骞(2019)通过把初中教学特点与区域地理相结合,研究出关于区域认知素养,并介绍了其内涵的组成:区域位置素养、区域联系与差异素养、区域发展素养、区域特征素养、等为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李亚认为,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的进阶型学习,并证实相关研究,构建的基础有:需要学生从地理的角度了解什么叫“区域认知”,以及根据国外课程与“区域”所相关的内容和国内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文献向结合,构建其学习进阶体系。东北师范大学池影认为,教学的变革以致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和改变,表现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地理这门学科,区域认知又是作为四大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对学生未来的要求,是能通过区域地理的视角,对区域进行位置的定位,特征的分析和推测未来发展的能力。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本文以新一轮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背景,采用深度学习理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能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步形成从空间一区域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丰富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域认知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最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为一线地理教师深度教学和活动教学提供参考策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新课程改革。

研究内容

1.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的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研究进展,总结其研究的前沿方向、重点、内容、评价和不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内涵与培养重点分析。深度学习聚焦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四个层次;区域认知的内涵可从区域认识、区域关系、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深度学习的方式切入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中,两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研究。在掌握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深度学习课堂教学优势以及教学策略。进行深度学习应用于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实现分析和教学评价分析。

4.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的案例研究。将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进行具体化,用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行展开。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 以当前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了解我国最新教育培养人才和地理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研究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题目、意义、内容、目标。

2. 以各种相关研究资料增强教师理论认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期待方向,进行实践教学,再反思总结经验中,分析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深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如何结合本课题研究驱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发展。

3. 进而从教师角度提出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驱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研究进展,总结其研究的前沿方向、重点、内容、评价和不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中学教学收集信息、把握现状的常用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口头调查、谈话调查等方式,分析初中生对于地理课堂真正的想法,对于学生对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期待方向,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3. 课堂观察法

对相同内容的教学,用不同班级进行对比教学,第一种比较是前者运用深度学习课堂教学,后者则运用传统课堂教学。第二种比较是前者运用初步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后者总结课堂经验反思不足再运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评价,论证不同教学方法是否能发挥优势。

4. 案例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指运用典型案例解释原理和规律,本课题侧重于案例本身的生成过程,例如如何上好一节课的过程,以及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分析背后的理论支撑和成果构成。

5. 归纳总结法

归纳出深度学习应用于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成果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而从教师角度提出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使学生在地理课堂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驱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操作举措

(一)准备阶段(20219月~202112月)

收集课题参考资料,确定课题选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综述,汇编成册,开展课题研究前期培训学习;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明确组内的分工和职责。

1.健全组织

本课题一经确立,我校即开始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人员,落实课题的分工,制定课题研究的相应制度创建课题研究的网站,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后访问,获得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2.文献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的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研究进展,总结其研究的前沿方向、重点、内容、评价和不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已有研究的思考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者对区域认知和深度学习的研究非常重视者都注重认知的构建利于融合研究。区域认知研究在把握区域与学生思维理解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科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培养。深度学习正是使学习者在知识的认知上更注重理解,强调思维的整合与提升。所以,深度学习理论方法支撑区域认知的培养,会对区域地理教学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研究来使理论体系更完善,构建适应于培养区域认知的多元教学方法模式倡导以学生感受为主导的思维课堂,丰富深度学习的地理实践评价。 

3.开题论证

江苏省教育学会、苏州市教育学会、工业园区教育局及教育科研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专家组对该课题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现场评估与论证。专家组通过听取开题报告和现场咨询等方式对学校实地考察后,认为课题选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较强的创造性,课题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成员具有很强的团结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专家组同时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过程中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进行细致修改,正确解决好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了解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二)实施阶段(20221月~20249月)

通过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评析、经验总结等,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实施的策略、模式及评价机制;通过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撰写有关论文、研究体会及各子课题实验研究报告等。

1.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

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的内涵与培养重点分析。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将新思想与原有的认知进行融合,能够在众多思想(知识或概念)间进行联系,并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己有知识,展示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聚焦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四个层次,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加深理解,迁移知识,形成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课堂学习。区域认知的内涵可从区域认识、区域关系、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四个方面展开。区域认知的培养则从提高区域认识策略、建立区域联系策略、比较区域差异策略、提升区域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深度学习的方式切入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中,两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本课题所研究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深度学习,建构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对区域格局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研究。

在掌握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深度学习课堂教学优势以及教学策略。提出初中地理指向深度学习的活动教学有效策略,针对现阶段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和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研究结论,结合实际教学,不断总结反思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进行深度学习应用于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实现分析和教学评价分析。通过基于本课题研究的结论,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情境教学、PBL问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乡土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教学策略,将区域认知水平的区域认识、区域关系、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和深度学习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环节进行相互对应,相互融合。因此,深度学习是中学地理区域认知培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的案例研究。

将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进行具体化,用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行展开。需要结合当地教育资源、学生特色进行本课题研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高品质稳定的地理学科深度思维、能力和情感。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三)鉴定阶段(2024年10月~ 2025年12月)

总结归纳成果资料,完成最终成果汇编;展示基于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的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和课程资源等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迎接专家结题鉴定验收。

七、研究结果

(一)课题研究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教学权威者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予以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学生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我们的课题从开发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心血,它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区域认知能力,也是对我们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的重大考验,一支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斯宾浩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只有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才能使我们教师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学校课堂实践激发了教师教科研的热情,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发展。卢玲玲老师荣获苏州市“双优之星”称号。卢玲玲老师撰写的《深度学习下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研究》、方红老师的《人工智能辅助问题式教学活动的应用探究——以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例》、《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论文在教育刊物刊载或在省市获奖。除了积极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大部分老师都意识到自身水平的不足,纷纷参加各级各类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

(二)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区域地理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思维,培养了地理核心素养。

1.区域地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将课堂放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他们通过新闻报道、视频纪录片、学习强国等不同的融媒体途径,第一时间了解最真实、最新的区域动态。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进行探究合作,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2.区域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开展地理实践,能更好地分析区域的发展动向,推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制定可实施的举措和建议,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3.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得到增强。

新课标从家国情怀、了解世界入手,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开展区域认知的培育。鉴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本文以区域地理教学为依托,旨在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从而加深对该区域的认识,获得荣誉、自豪和价值体验,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大大增强。

 

课题研究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资源库资料

完成时间

形式

文献综述

2021年10月

综述报告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开题报告

2022年11月

开题报告


论文《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研究》

2022年11月

苏州市二等奖

论文《深度学习下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2022年07期

教学与研究

论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研究

2023年5月

苏州市二等奖

论文《高三区域地理复习课线上翻转课堂实施探究》

2023年第8期

地理教育

论文《人工智能辅助问题式教学活动的应用探究——以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例

2024年7月

课堂内外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2022年2月

苏州市二等奖

教学课例《遇见立秋》

2022年11月

苏州市二等奖

教学设计《魔力种子助力尼日利亚》

2022年12月


教学设计《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2023年3月


教学设计《锦囊咖啡豆——探寻热带雨林》

2023年4月


教学设计《遇见香格里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2023年5月

“易加精品课程”二等奖

教学设计《极地地区》

2023年5月



优质课《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工业园区

园区一等奖

优质课《锦囊咖啡豆——探寻热带雨林》

苏州市

苏州市一等奖

微课《凌汛》

苏州市

苏州市一等奖

微课《长江的洪涝灾害》

苏州市

苏州市二等奖

《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微课

苏州市

苏州市三等奖

公开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工业园区

园区公开课

公开课《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工业园区

园区公开课

公开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工业园区

区级公开课

课件《聚落》

江苏省

课件一等奖

课件《海陆的变迁》

江苏省

课件一等奖

一图行天地 一笔绘中国“图说地理”作品展

学校

学生作品展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中期报告

2023年5月

中期报告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结题报告

2024年10月

结题报告

八、研究后的反思

1.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对提升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是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和区域认知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联系,将区域认知水平的区域认识、区域关系、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和深度学习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环节进行相互对应,相互融合。需要结合当地教育资源、学生特色进行本课题研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高品质稳定的地理学科深度思维、能力和情感。

自深度学习引入我国后,在地理教学方面,一直注重的是高中生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初中生深度教学研究甚少。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研究视角来看,本文考虑到社会的快速发展,初中生认知能力增强,将深度学习方式切入到区域认知培养中,既考虑到初中生教学中应具备的主体性、多样性,也考虑到了基于知识理解的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反思学习,提升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符合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研究文献查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切入点本身较新颖。

 

2.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都是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在开展区域地理教学时,仍旧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升学率或者学生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大展拳脚。另外,区域地理教学因不同生源不同学校存在着个性化和特殊化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区域地理教学能力,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品位。

 

参考文献:

[1]袁孝亭.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 地理教育, 2017(1):3.

[2]李云娇, 白舟. 浅议区域认知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 地理教育, 2017(A01):2.

[3]潘玲玲.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16):3.

[4]相晓东, 徐燕青. 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域认知教学行为诊断与优化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3):4.

[5]刘婷婷.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与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 2005(5):2.

[7]孙智昌. 学习科学视阈的深度学习[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7.

[8]孙银黎. 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

[9]王耀慧, 刘树仁. 利用课堂提问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8(33):3.

[10]陆宝文.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路探析[J]. 地理教学, 2016(20):3.

[11]赵安冉, 仲小敏. 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 地理教学, 2019(7):4.

[12]袁孝亭.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 地理教育, 2017(1):3.

[13]张连彬.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5):4.

[14]王向东, 孔祥纯, 梁秀华. 从时空综合的视角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7):6.

[15]聂桐彤. 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23):4.

[16]张骞.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课题组

20241020

 


终审:朝前路实验学校
分享到:
【打印正文】